近年来,随着自驾游、露营、野餐等新兴户外活动的兴起,便携式储能设备的需求大幅增长。有着“大号充电宝”之称的便携能源,成为许多户外活动爱好者的“必需品”。
能源专业毕业的雷健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赛道的潜力。2018年,他加入深圳德兰明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后,开始专注于储能设备的研发。后来,雷健华和团队就此研发的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在雷健华看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彰显了国家对创新的重视,在党中央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后,储能行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深圳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里,越来越多像雷健华一样的青年,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挑大梁、做主力。
当AI成为“质检员”
2012年,AI与机器视觉的重大发展,让许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任务中的潜力。当时刚取得浙江大学硕士学位的沈小勇,带着对AI无尽的畅想与疑问,走上了这门前沿技术的“求索之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博期间,他花了3个月开发了一套智能抠图的应用。这段经历让沈小勇感受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视觉巨大的应用潜力,也让他产生了投身产业界,推动技术落地应用的想法。
2019年,深圳思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谋科技”)正式成立。沈小勇成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EO,创业瞄准的方向便是探索开发工业场景下的AI应用,即“智能制造”。
在工厂调研时,沈小勇了解到,一些精密电子元器件可能有尖锐部分或针状元件,同时这类精密元件需要高亮环境进行细致检查,繁重、复杂的人工检测会给工人的身心带来负担,也降低了检测效果和效率。此外,工业制造业普遍存在着场景落地周期长、行业标准不统一、数据采集困难等痛点。
为了打通工业场景下产品检测领域的“痛点”“难点”,思谋科技核心团队研发了可自动化完成视觉检测模型建设、精确完成产品检测的“SMoreViMo”智能工业平台。这位“AI质检员”相比于传统的视觉项目,最快仅需半天即可完成模型训练,在提升工厂智能化水平的同时,减少工人们重复性、危险性的劳动,为工业制造“减负增效”。
在深圳这座以创新著称的城市里,以“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创立几年,思谋科技就已跻身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的“独角兽”企业,沈小勇认为,这得益于深圳有着肥沃的创新土壤,包括一流的营商环境、产业环境,以及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CT能“随时看”
当沈小勇让AI学会了给产品“诊疗看病”时,深圳湾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牛田野,正在医学影像领域不断发力,探索用高分辨的医学影像技术,来延伸医生的“视力”。
牛田野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传统锥束CT的大锥角会导致强散射信号,加之心跳和肠道蠕动等不自主的运动也会引起图像模糊,增加定量化成像的难度,让医生的诊断准确性降低。
如何用锥束CT为医生提供更加精确的“导航”信息,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牛田野与团队从能谱投影数据出发,建立了定量锥束CT精准成像理论:通过分析投影数据中的运动特征修正了物体运动伪影,并研发了对锥束CT组织定量辨识、图像精度提升、四维动态成像的图像定量化分析技术,最终突破技术瓶颈。
“现在深圳很多公共场所都配备了‘救命神器’AED,如果我们能有一种移动的锥束CT设备,能够随时随地为患者进行检查,那该有多好。”当一个科研“堡垒”被攻克之后,牛田野迅速锁定了下一个目标:移动式头部锥束CT成像设备。
CT成像设备具有辐射性,想要在不具备辐射防护条件的救治场所也能安全使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低剂量成像。在牛田野与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这款设备现在已经顺利完成了小样本量预试验。
牛田野所在的深圳湾实验室,是2019年成立于深圳光明区的一所新型研发机构,该实验室在系统生物学、计算化学、化学合成等学科领域聚集了上百位领军人才。该实验室副主任张欣豪对记者表示:“我们就是要找那种胆子大、想法天马行空而且不怕失败的科学家。”
随着光明科学城、鹏程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相继落地,“楼上”科研人员专注原始创新,“楼下”创新企业助力成果转化,一个全链条创新体系正在深圳加速形成,为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
让核能更安全
核电的安全运行关系着从国家能源安全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方方面面,如何确保核电安全运行,让核能长久造福千家万户?这是陈美兰心中牵挂的头等大事儿。
2012年,刚刚来到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陈美兰,选择了鲜有人深究的三维氢气安全分析软件研发。
这看似“无人问津”的软件,实则关乎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当时,相关研究在国内还属空白,且由于算法复杂、涉及精细机理模型,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研究过程中出现难题,陈美兰和团队成员从不气馁,总是找寻方法突破:专业编程语言不熟练,大家就抱着厚厚的工具书学习;遇到问题,就分单元逐一排查解决;热工水力现象异常复杂,就一遍一遍推演……最终,在陈美兰的带领下,三维氢气安全分析软件在2021年研发完成,有力推动了我国新核电堆型研发工作的开展。
来自中广核的数据显示,十年来,该公司累计投入研发经费约380亿元,建设9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和设施,打造一支万余人的科技队伍,取得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作为一名核能行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陈美兰也切身体会到,以创新为主导,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在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陈美兰先后担任了多个软件团队的负责人。“一个人的好不算好,整个团队的好才算好”,不管在哪个团队,陈美兰总爱提及这样一句话。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一批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 通讯员 刘昊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8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