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河网联合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以“致敬”为关键词,讲述民办教育创办人/掌舵人的故事。
大河网讯 一日为医,终身为医,这是王树青先生毕生的真实写照。40年前,王树青先生在73岁高龄时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学院校——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教育事业贡献了他的后半生。
启程:从无到有的初创之路
1984年,借力改革的春风,以一颗赤诚的报国心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王树青拿出了多年的积蓄,在各级领导和张静吾、涂通今等著名学者专家的协助下,在一大批河南医科大学的专家教授的帮助下,创办了“郑州医学进修学校”。
办学初期,房无一间,地无一亩。后来,王树青东拼西凑,租用了河医子弟学校、幸福路小学等几间小学教室。
“用他们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来培育万千学子,岂不是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王树青便广发“英雄帖”,邀请他们重新返回课堂。老教授们也都被王树青的古稀创业精神、办学精神、治学精神所感动,纷纷给予大力支持。
磨砺:建校的困难与收获
建校初期,王树青就明确提出:“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面向基层,全心全意地培养救死扶伤的医学人才。”勉励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培养出“有志有力比贡献,无私无畏看谁能”的医学人才。
王树青深知,教学质量是民办学校的生命线,他亲自组织教师制定教学大纲,请来了最好的专家教授来授课,建设了自己的实验室。
由于学校经费紧张,医学教具又十分昂贵,他带领着学校职工自己动手制作,添置了设备,开设了实验课程。
成长:医德教育培育优秀人才
王树青自办学以来,把爱心、真诚,都倾注在学生身上,他把家庭与学校融为一体,把学生当子女,严格要求,真心培养。建校初期,许多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差,王树青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免除贫困学生的部分学杂费用。
陈道云是学校1991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老家安徽涨洪水,家里房子被冲垮了,也联系不上家里人,这一学期的学费还没凑齐,他便着急回家。王树青听说后,把陈道云叫去说:“你不要退学,有什么困难就跟我说,学费我给跟你免了,生活费我会想办法的。”
“后来,我还是放心不下家人,便跟老校长说想回家看看,老校长就给了我一个东西,交代我带好,路上小心别让人家拿走了。回到家中一看,那是1800块钱,上面写着:这个钱用在你们家盖房子,你们家有了房子住,你在这儿学习就安心了,你抓紧时间回来。”从那以后,陈道云便想着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校长。
王树青十分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他始终把医德教育作为医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九十岁高龄时还亲自为学生讲授医德。他谆谆教导学生“学医不精等于杀人还要手工钱”,教育历届学子要以德学医、以德行医、以术救人、以术慰人。他的题词“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化出精湛之医术”已成为澍青学子的座右铭。
绽放:开启民办医学教育新篇章
1997年以后,学校先后改名为“郑州树青医学院”“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逐步走向规模化、正规化、品牌化。
1998年,学校在二七区马寨镇开发区建设了新校区。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各类教学、教辅、生活设施等功能齐全的建筑物应有尽有。2002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审批,成为河南省唯一的民办医学普通高校,居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
“社会办学政策好,吾生依此焕精神。国家文化要普及,老朽也能育新人。”这是王树青1999年写下的办学总结中的两句话。
即使在病危之际,几次昏迷之后,王树青醒来仍在关心着学校工作,并写下了“我一生想为人民作一点事,但是没有完成,只有办这个医学院小有事迹,希望各位首长能大力关怀,把这个学校办成一个社会力量办学成功学校。”一路走来,王树青创办的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结出累累硕果,从开始只有一个专业,到目前已经拥有29个专业,在校生13000余人,培养的8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遍布全国各地。(王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