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大河网联合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以“致敬”为关键词,讲述民办教育创办人/掌舵人的故事。
大河网讯 在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董事长刘文魁3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实现了他办学的“三部曲”。
倾囊办学:为更多学子重拾求学的希望
1938年5月,刘文魁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付不起学堂费用,上学成了他无法企及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刘文魁读完了小学、中学,1958年,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南省第一技工学校(后更名为河南职业教育学院,现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开启了他的教育事业。
20世纪70年代,经学校推荐,刘文魁被借调到郑州市科委工作,随后被选调为华罗庚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小分队。在跟随华老的7年中,刘文魁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在教育领域的见闻给他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
1988年年初,时年50岁的刘文魁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所大学,让更多没学上的孩子们能够步入大学的殿堂。1988年5月,在刘文魁50周岁之时,经郑州市教委批准,中原职业大学正式挂牌成立,他当上了这个学校的校长。
培元固本:打造以工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
刘文魁说,“办学难,办大学更难,办工科大学难上加难。”
随着国家《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的出台,民办学校迎来新机遇。他深知“办大学难,办工科大学更难”的道理,在这次机会面前,他并未迟疑,顶着巨大压力,用银行贷款等方式继续购置实验仪器设备、引进教师队伍、加强办学条件建设等。幸运都是给有准备的人,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河南省政府考察升格为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
机械专业出身的刘文魁提出“办一所有特色的应用型民办工科高校”,明确了“什么是应用型本科”,“怎么办好应用型本科”等重要育人理念,推出了“学历+技能+综合素质”培养的“三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实基础、强能力、重实践、会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规格。
2017年国家正式提出新工科建设前,作为工科出身的刘文魁,就提出要结合社会行业、产业变化改进老工科专业方向,设置和建设新工科专业。学校大力开展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围绕“产学研用脱节明显、培养模式传统单一、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和教学滞后科技发展”的四个问题,创新实践了“建平台、试验田、广覆盖”三步走建设路径、实施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产生了一批教改研究、专业改革和创新创业等成果,此项改革实践获得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砥砺前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教育事业是我终生追求的事业,面向新时代,学校一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我要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矢志笃行。”刘文魁说。
“十四五”以来,学校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刘文魁坚持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坚持以工为主,以“四项工程”(“领航”育人工程、教师提升工程、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探索书院制育人试点项目,建设若干新型行业学院和产业学院,创建“地方性、应用型、特色鲜、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2022年5月,学校在荥阳市万山科教园区征地3300亩动工建设万山湖校区。该项目计划投资70亿元,建筑总面积110万平方米。同时,根据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35年在校生规模(含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普通专科)将达到 5.5万余人。
砥砺求索,历风雨而弥坚;化育桃李,汇涓流而成江海。36年来,在刘文魁的带领下,郑州科技学院为社会输送了20余万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全省乃至全国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王道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