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10余位老教授手写约4500份录取通知书

2018年07月17日09:41

来源:中国青年网

  毋耀辉 、马凡涛、韩月娥、王书欣、符有堂等退休老教师手写录取通知书。代红玉摄

  85岁高龄的毋耀辉向记者展示录取通知书。代红玉摄

  中国青年网西安7月16日电(代红玉 记者 高琦)7月16日,陕西师范大学2018年录取通知书正式开写。吕九如、屈培恒、杨明堂、郭祖仪、郭欣根、毋耀辉、马凡涛、韩月娥、王书欣、符有堂、上官养志等退休老教师,狼毫蘸墨,一撇一捺,将对4500余新生的期待和关怀悉心融入一个个娟秀端凝的小楷。

  坚守12年 最年长书写者85岁

  2007年至今,陕西师范大学已坚持手写通知书12年。在情怀和责任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师大人不约而同地加入到了书写录取通知书队伍。他们中,既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也有专业的书法教师,有感恩母校、传递爱心的校友,还有雷珍民、庞中华、钟明善等校外书法名家。

  85岁高龄的毋耀辉郑重提笔。代红玉 摄

  老教授仔细对照学生的名字和专业。代红玉 摄

  85岁高龄的毋耀辉是今年最年长的书写者。他虽然表达有些吃力,但书写却毫不含糊,一个个名字、专业认真对照,一笔一划,提笔有力,落笔有神。

  82岁的退休教师符有堂已经连续12年参加毛笔通知书的书写。他说:“我从2007年开始进行手写通知书的书写,这个活动的意义非常大,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作为师范院校应该强调坚守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吕九如向记者展示他练字在手肘上留下的老茧。代红玉 摄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吕九如擅长行书,六年前为了参与手写通知书工作,他开始苦练小楷。“手肘成胝,这是我对这个事情的执着,希望用我们这些老教授的精神,激励新生们,来到学校后认真学习。”吕九如指着手肘上练字留下的老茧告诉记者,手写通知书体现出的是师大对新生的关爱、尊重和热烈的欢迎,展示的是师大博大精深的气度。

  退休教师们一笔一划把对学生的期待融入录取通知书。代红玉 摄

  退休教师们一笔一划把对学生的期待融入录取通知书。代红玉 摄

  在校老师李卫东积极参与手写通知书工作。代红玉 摄

  杰出校友李建顺既是老教授手写录取通知书活动的受益者,现在又是该活动的参与者。现在作为一线数学老师,他也在课余带领学校热爱书法的孩子一起练习,指导的同学中还有一名获得陕西省“春芽杯”书法组比赛的一等奖。他告诉记者,当年他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受到了深深震撼,在师大他见证了书写的力量,并想将其传承下去。

  用书法传递师大的家国、人文情怀

  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加强学生中华经典诗文书写教育,探索了“大学生汉字书写三段式教学法”,从“入学前-入学后-毕业前”三个阶段,对大学生进行全程不断线的汉字书写教育。手写通知书便是对学生入学前意识培养的典型方式。

  陕师大坚持12年为学生手写录取通知书。代红玉 摄

  陕师大坚持12年为学生手写录取通知书。代红玉 摄

  陕师大副校长党怀兴告诉记者:“我们千百年来有用汉字书写的社会文明,书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校坚持12年用毛笔书写录取通知书,就是想告诉学生要热爱汉字,传承汉字和书法文化。这在我们的公费师范生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在这些师范生毕业生的学生中逐渐生根发芽,学校希望通过手写通知书在年轻人中产生传承中华文明,传承汉字,传承书法文化的良好效应。”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甘晖为新生手写录取通知书。代红玉 摄

  陕西省社科联主席、陕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甘晖认为,陕师大作为一所以人文见长的师范大学,在育人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在入校前,收到用毛笔书写的通知书,这其中不仅表达学校着对学生的欢迎、关爱、尊重,同时也表达了学校对新生的期望。“手写通知书既是一种人文情怀,也是一种家国情怀,信息化时代,真正用手书写的过程更体现了用心书写的态度,把饱含的感情和期盼都融入笔墨,我们希望学生们在收到通知书后能将其转化为努力向上的力量,走上社会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

  据悉,为进一步增强手书录取通知书的收藏价值,使其能够更好地与“毛笔手书”这一特性融合,今年学校经过前期公开征集,专家评选,最终确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新版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新版录取通知书设计多选取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使得整个通知书呈现出古朴优雅的气质。同时,通知书将师大与拥有悠悠历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封泥印的设计,剪纸剪影等的设计上选取了陕西独有的历史文化印记。设计采用折式的打开方式,在打开通知书的同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学校那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能感受经历漫长岁月却又能历久弥新的古都西安所带来的魅力。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