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行李箱,塞下的是永恒的亲情与文化

2018年10月10日15: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十一长假已经过去,年度“朋友圈摄影大赛”却依然在持续。与以往不同,今年的参赛作品,除了各大景区的游客照,更在黄金周尾声的时候,出现了一轮行李箱摄影的小高潮。

  有一种爱叫“爸妈觉得你的行李箱还能塞”。原来这些行李箱摄影的主题,是那些利用假期回乡探亲访友的年轻人从家乡带回的土特产。看到网上流传的行李箱摄影,不仅有零食、水果,还有新鲜蔬菜、养了一年的老母鸡,甚至还附送锅碗瓢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相同点都是行李箱、后备箱被塞得满满当当,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空间。

  这样的场景,以往多发生在春节长假结束时,毕竟农历新年才是传统意义上中国人阖家团聚的日子。如今国庆节也出现了返乡摄影,说明中国人对返乡已经突破了时间的约束——现在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很多人春节时不着急回家,甚至选择出国旅游,却在平时假期里回家乡探亲访友。行李箱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朋友圈摄影大赛”站上C位,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儿行千里母担忧。满满的行李箱,首先折射出来的无疑是亲情之爱。说实话的,现在物流这么发达,电商平台上没有买不到的商品,那些放进行李箱里的地方土特产,如果身在异乡的年轻人真的需要,在手机上下个单,也许第二天就能送到家了。也许部分晒行李箱的年轻人,心里还有点埋怨——回家一趟不容易,为何还要背那么重的东西回去?其实,父母们劳神费力塞满孩子的行李箱,凸显的已不是这些特产本身的价值,而是沉甸甸的舔犊之情。

  中国人表达情感有其固有的方式,这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后备箱里塞满的特产以食品为主,正体现了人们用食物表达感情的传统观念。即使在这个物质相对丰裕,人们不再为吃饱饭担忧的年代,食物依然是人们产生情感关联的载体。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经济模式也不断更迭,但涉及人们表达情感的核心方法,变化不见得有那么快。

  乡愁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命题之一。其实在古代,有机会记录乡愁、抒发乡愁的,还是社会中极少部分的精英人士,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生于兹、长于兹,履行安土重迁的文化使命。只有到了近代以来,乡愁才真正平民化。晒行李箱摄影作品的朋友圈,当然是大众表达乡愁的新媒介。也可以这么认为,尽管乡愁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不再那么阳春白雪了,但是乡愁并没有变淡,反倒有了更多元、更直观的表达形式。

  行李箱摄影呈刷屏之势,再次说明人口的流动和迁徙日益成为常态。改革开放以来,个人发展路径逐步打破了“体制”的约束,到哪个地方、从事怎样的工作,越来越取决于个人选择。如今,人才多次流动也已屡见不鲜。我身边就有一些这样的年轻人,在北京打拼多年以后,又南下到深圳、广州,最近又选择到杭州。那种一辈子留在一个地方、一份工作干到底的观念,在年轻群体中已经完全失去了市场。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有个稳定的“家”,却一定有个能让人说走就走的行李箱。

  看到行李箱里的乡愁,也要看到年轻人的需求。比如,有些在大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搬家的次数可能比回家乡的次数还多,为了适应“蚁族”生活,他们搬家时携带的行李也许比回一趟老家后带回来的行李还少。如何让年轻人的都市生活更加安定和舒适,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呼唤着社会关怀。从家乡带回来的特产再多,终究只是短时间的慰藉,更重要的是让都市青年的日常生活无后顾之忧,让行李箱上的生活更加丰满,而不是骨感。

  “爸妈觉得你的行李箱还能塞”,那是满溢的亲情,是装不下的乡愁;都市青年扛起行李箱的背影,勾勒出下一代奋斗的姿态,为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明了方向。(王钟的)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