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海归’郑州小学当老师:改革开放40年,郑州教师培养探索出新模式,传承与创新,让教育焕发新活力!

2018年12月19日13:09

来源:大河网

  日新而月异,革故而鼎新。改革开放40年,郑州教育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传承与创新不仅发生在校园里和课堂上,更发生在人的身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

  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管城区,百年小学和新建学校交织出管城教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而智慧课堂、高端人才的引进,推动郑州七中走上发展快车道。

  今天,我们从郑州市构建的教师梯级攀升体系来管窥郑州教育,寻找郑州教育变革创新的密码。 

  传承中发展 

  传承商都文化,发展特色教育 

  早在3600年前,管城区就是商代的都城。

  悠久的历史为管城区孕育着浓厚的文化氛围。 

  管城区教育正是在这样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得以积淀和发展。

  据了解,在管城区55所中小学幼儿园中,建国前创办的就有16所,其中创办于1904年的南学街小学距今已有114年的历史;创办于1908年的管城回民第二小学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创办于1928年的创新街小学,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创办于1937年的南关小学,距今也有81年的建校历史。 

  而如今,这些学校不仅在校容校貌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在管城区“多元融合、特色发展、品牌强校”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纷纷走上了个性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内涵发展之路。

  如南学街、南关小学的游学课程,回民二小的民族教育,创新街小学的社团课程。 

  据管城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徐建梅介绍,管城区各个学校在传承历史中,通过研发校本课程,打造出了特色教育。如今,管城区一所所独具特色的中小学都已成为助力“商都管城”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创新中发展 

  创新课程内容,打造智慧课堂

  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寻求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教育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创新街小学早已把“创新”的理念融入到了学校的一点一滴。

  办学90年来,创新街小学一直在规划、整合、开发创客课程,播种创新的种子。

  在创新街小学的泥塑教室里,四年级的冯晨熙正在认真地制作着送给他姥爷的礼物烟灰缸。

  冯晨熙说,他非常喜欢泥塑课程,在泥塑课堂上,他不仅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泥塑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制作他自己喜欢的泥塑。

  “姥爷喜欢吸烟,我做个烟灰缸送给他,提醒他不要吸烟。”冯晨熙笑着说道。 

  创新街小学校长张郑伟称,学校不仅有泥塑教室,还有管乐训练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高标准的专业教室。 

  而学生在参加这些课程以后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的知识,而且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也都会有很大的提升。郑州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郑州七中)则紧跟时代步伐,在学校里推广“互联网+”,建设起了智慧校园,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郑州七中校长王保军介绍,2016年秋季开学,IPAD在他们初高中两个起始年级全面铺开运用,截止目前IPAD已实现初高中六个年级4000余名学生的全覆盖。

  “这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是领先的,我们力图通过打造智慧课堂,促使课程资源整合和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王保军说。引进后培养  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优秀教师的培训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巨大。  

  近年来,郑州市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研究制定出符合郑州市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办法和教师福利待遇定期增长机制,为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创新街小学,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仅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和招教考试进入该校的硕士生就多达五人。他们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也有毕业于国内知名大学的高才生。

  毕业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李青黛就是其中的代表,“留洋”回来的她选择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她说,自己非常向往充满了人文、书香气息的氛围和环境,也非常喜欢和小孩子们相处,所以才选择了到小学里任教。

  “创新街小学的发展愿景书香校园,大气学子、最是书香能致远与我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李青黛说。

  而郑州七中则打破了教师来源的单一渠道,变单一从师范院校毕业生中选择为多渠道、多层面地招贤纳士。 

  人才引进后,贵在培养。 

  为了培养人才,郑州也在不断地尝试中探索出了特色模式:不仅持续开展教师全员继续教育,打造分类分层次培育项目,而且还构建了教师梯级攀升体系。 

  目前,郑州已经形成了梯级推进、上下联动、分级分类培育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梯级攀升机制。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模式,郑州市的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7年底,郑州市共有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含幼儿园)3170所,其中,教职工22.05万人。

编辑: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