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成勇敢者的游戏?这届年轻人的爱情观变保守了吗

2021年05月07日09:17

来源:光明日报

  在笔者之前参加的一场关于“985相亲局”的讨论中,有婚恋平台创始人认为学历匹配是爱情的基础,理应把毕业于211高校的会员排除在985高校的会员匹配之外,令人非常不解。

  后来,笔者又在一些社交平台发起关于“你觉得婚姻和爱情是一回事吗”的话题征集,在上千条留言和评论中,竟有5/6的评论者认为爱情和婚姻是两回事,甚至有人明确提出婚姻和爱情无关,多数人认为爱情是美好的理想,婚姻则是理性选择的现实。

  这倒是与笔者研究团队近年来对年轻人爱情观的追踪研究所发现的趋势大致吻合:年轻人依旧愿意相信爱情的存在,但是却觉得和自己无关,“匹配”(能否一起生活而非爱不爱)成为年轻人在考虑婚姻时的首要因素。笔者并非要对这种理性选择作出价值判断,但相信没有人会否认,这种理性选择与爱情本身所具有的超越理性的激情和超越平庸生活的诉求是背道而驰的。也由此,有一种声音认为,这届年轻人的爱情观是不是变得保守了?

  人的情感具有社会文化意义,因此爱情的意义也是在不断变迁的,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意义。算起来,爱情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其实也才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从五四时期至今,爱情经历了一个降维过程:从一种挑战社会隔离的力量变为如今的一种自我独特性与自我价值的确认,爱情最开始的那种解放诉求已不复存在。这种改变一方面使爱情变得更接近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的“纯粹关系”(无权力等级、平等协商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今天的爱情反而变得更为艰难。

  学者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曾阐述纯粹之爱的最基本条件:它要求一个人要有勇气消除自我,以便能够发现他者的存在。然而,发现他者并不易,和他者形成连接,要求个体卸下以自我为中心的防备,不再要求以他人之爱来证明自我的独特性,而是学会付出和给予。而这样的付出和给予是否一定能得到回报?答案是不确定的。爱情的发生要求个体首先能接受这种不确定,接受这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不安全的感觉还不仅仅发生在和他者的关系中,也发生在和自我的关系里。爱情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不确定伴侣会不会一直爱自己,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不确定两个人能不能持续走下去等。过去“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排斥爱情的原因,也成为今天人们考虑爱情和婚姻关系的障碍。

  在过去的“慢时代”,人们的生活非常稳定,追求爱情多被视作获得不确定性和非凡人生的一种途径和体验。然而,在现代社会,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个固有特征,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置身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年轻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不得不面对骤增的工作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这使得他们在私人生活中不再想去挑战这种不确定性,只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确定的东西,来获得安全感。

  而选择单身或在婚恋中搞指标量化,看起来正是他们对抗不确定性的方式。选择单身的年轻朋友强调“不婚不育保平安”,并试图通过消费去获得自我的独特性,从而解决自我认同问题。还有一些年轻人则选择通过虚拟恋爱,比如追星、嗑CP(配对)、纸性恋(和二次元中的虚拟人物恋爱)等“代餐”,在避免自我被评价的同时感受恋爱的快乐。

  与此同时,仍想进入真实婚恋关系或已经身处婚恋关系中的人也试图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增加婚恋的确定性。比如相亲时交换彼此的学历、户籍和财产状况来确保自己未来婚姻生活的质量,恋人间偏好用转账等仪式性的方式来衡量对方的爱等。“感情”或许很不确定,但是这些量化指标是确定的,既然感情无法被保证,那就先保证这些能确定的东西。原本不确定的爱情,就这样被变成一个确定的东西。

  必须指出的是,笔者并无意批评现在的年轻人婚恋观趋向保守或倒退,而是更倾向于将对确定性条件的选择,视作他们面对现代社会压力的一种应对之举。在这个时代,爱情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它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很难追求效率,甚至不能用“成败”论英雄。也因此,在今天,爱情越来越成为一个勇敢者的游戏。纵使如此,你依然要尝试去做这样的勇者。

  在一个不确定的社会里,追求确定性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你的世界日益变得狭小且单一。当你绝对安全时,也意味着不再有任何挑战或机遇,包括爱情。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让爱情带你踏上寻找真我的旅程,通过碰撞不断形塑自己,与他人建立连接,进而打开你的世界,打开你对生活的想象,并体验有趣的人生。(作者:沈奕斐,系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编辑:王佳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