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云梦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几天后,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向大会致贺信,表达了对各位专家学者担负起古典学研究的使命,为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的殷切期望。
也是上周,教育部召开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庆伟作为获奖代表分享考古心得:“中国现代考古学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带有‘为华夏溯源流、为文明寻根基’的强烈问题意识。以严肃的考古学研究正本清源,重建古史框架和知识体系,是我们这一代考古学人肩负的使命担当。”
“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学术传承发展背后,是国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
早在1995年,教育部就设立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这项为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举措,近30年来在高校领域乃至全国社科界始终有着重要影响力。本届成果奖共产生获奖成果1496项(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直观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所取得的成效。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走好这条前无古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两条路径都必须指向一流的最高峰。
这让人想到,国家开启“双一流”建设,旨在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上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建设高校培养了全国超过50%的硕士和80%的博士,学科专业设置不断优化,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
这些年,大家有目共睹,若干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前列,一批高校和学科逐步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方阵正加速形成。这不仅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美好期待,更整体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以“一流”的教育发展为底气,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更有担当的胸怀去回答“人类之问、世界之问”。
上周,怀进鹏在调研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央财经大学时强调,高校要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上,怀进鹏表示,中方愿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努力为全球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教育力量。
回顾今年以来,“开放、合作”的表态已多次出现。
这是一个信号——
教育事业发展锚定一流的目标从未改变。我们将以更大动力,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人民福祉的更高峰继续攀登,向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推动全球教育改革发展的更高峰迈进。
(林焕新 作者系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