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和基石,也是高科技竞争的关键领域。针对材料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供需不匹配、产学相脱节等问题,湖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瞄准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和衡阳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人才需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应用学科、特色专业、优质课程、高质量教材、高水平教师“五位一体”强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供给链,产教协同、科教协同、赛教协同、创教协同“四大协同”贯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在面向区域现代产业的材料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位一体”打造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资源供给链
学院通过建立应用学科、特色专业、优质课程、高质量教材、高水平教师“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格局,突出人才培养纵向主轴,打造多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资源供给链。一是依托建材行业打造应用特色学科。以建材为基础,融合新材料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大力发展新型绿色低碳功能建材,并向固废建材资源化、建材污染物治理、建材产品检测等方面拓展。经过持续建设,以“建材”为特色的材料学科相继获批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十三五”“十四五”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二是围绕产业链建设新材料专业群。瞄准湖南省绿色建材、先进陶瓷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加快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功能陶瓷、功能涂层、节能玻璃等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方向,推进专业升级改造,建设新材料专业群。目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特色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受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三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一批优质课程。学院和企业联手,面向企业生产实践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将科研成果、工程案例、思政元素及时融入课程教学,采用混合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课程高阶性、挑战性与创新度,打造精品课程,成功立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精品)本科课程11门。四是整合校内外资源编写高质量教材。利用虚拟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整合学科前沿、科研成果和生产案例,编写高质量应用型专业教材6部。五是政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政府部门、企业联合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教授、博士企业行”,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承担企业委托项目,培养工程实践能力。近几年,学院培养省级青年骨干教师9人、湖湘青年英才1人、省/市级“小荷”人才2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
“四大协同”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衔接的全链条育人路径
学院通过构建产教协同、科教协同、赛教协同、创教协同“四大协同”育人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横向链接,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衔接”的全链条育人路径。一是深化产教协同,提高学生产业认知度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相继组建“中建南方班”“材料卓越班”“汇齐工程师班”及绿色建材与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开展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立项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现代产业学院1个。二是夯实科教协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验项目,技术服务实例转化为教学案例,激励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3年,学生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参与申请授权专利9项。三是加强赛教协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学院组织学生参加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奖励42项、省级奖励116项。四是推进创教协同,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材料创新创业实训课程、企业创新实践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创新创业常态化训练。近3年,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0余项,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省级银奖9项、铜奖12项。
“五位一体”强化了人才培养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四大协同”有力促进了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紧密衔接,催生了教育活力,提升了创新动力,在破解供需不匹配、产学相脱节等难题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为区域新材料产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曾广胜 罗建新 朱科)